张乃清,闵行区文史专家。长年研究乡土历史文化,著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卷,第二辑11卷,第三辑3卷)》和闵行地情风物专集20多卷。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2025年,闵行区华漕镇诸翟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式启动。诸翟村,兴于唐宋年代,盛于明代,时人称“紫隄村”。当地出土文物和地方文献,可充分佐证这里曾是吴淞江南岸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千年古村落。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个“千年古村落”不可抗拒地渐行渐远了,难以摆脱被湮没在历史风潮中的命运。
如今,当地的地区风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保存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和继承先辈滋养身心的精神谱系面临种种挑战。当前,诸翟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启动,正规划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千年古村落”的基因和血脉,以古鉴今,以史育人,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地区的综合品质。
一里龙江市,沿堤植紫薇
人文灿烂绘乡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杰地灵留青史。明代的“紫隄村”,以紫隄侯氏为代表的著姓望族创造了灿烂夺目的人文景象,享誉八方,堪称为江南文化的一个制高点。紫隄侯氏家族的荣辱沉浮,深刻地折射了一个时代的动荡和变迁。以龙江汪氏为代表的“外来户”到此经商,送来“徽文化”,融合在地文化传统,子孙成为有所作为的“上海人”。这种历经沧桑,融合发展的人文风景线,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诸翟村拥有千年开发历史,值得深入探究。从明代的紫隄村到清代的诸翟村,因人杰而地灵,别有风韵。《紫隄村志》所记载的历代名胜“十二咏”,描述了本地特有的社会风情。进士侯尧封创立严正的家风,一再叮嘱子孙誓做“第一等人”。侯震旸、侯峒曾父子携手进京为官,经历风雨,坚守节操,不惜辞职返乡。这里的人文景象丰富多彩,地方小志作了详尽的记载:紫隄侯家娶了不少才女,形成风雅的女诗群。明清时期,本地拥有不少书画家。这里建有不少私家园林,而园林再小也是“梦中的天堂”。
咸丰《紫隄村志》所刊名胜位置示意图
英雄辈出铸乡魂
这块土地,历经兵火洗礼,屡遭劫难,但是乡人誓死守卫家园的意识十分顽强,以至英雄辈出,以浓烈的家国情怀谱写出一曲又一曲慷慨壮歌,铸就了千古不灭的乡魂。
明末,侯峒曾挺身而出,率众共赴国难,死守嘉定城。在危难中,侯氏家族满门忠节,感人肺腑。抗日战争时期,乡人奋起组建地方武装,加入“青东抗日游击队”。侯伯泉舍家救亡,英勇殉国。赵季昌的传奇故事,成为本地“红色文化”的闪亮篇章。在迎接上海解放的时刻,风雷激荡,诸翟人以顽强的斗志继承先辈传统,誓死守卫家园。
抗战英烈塑像
薪火相传留乡愁
上千年的历史变迁,使这个“千年古村落”沉淀了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弥足珍贵。龙江汪氏四百年的家族史,是“外来户”融合在地文化传统,成为有所作为的“上海人”的缩影。鹤龙桥的悠悠岁月,浓缩了历史变迁的足迹。幸存的代表性民国时期民居建筑,承载着当地特有的时代印记。众多本土民间艺术历代传承,体现了诸翟人的独特气质与生活智慧。诸翟白切羊肉至今供不应求,流传着人们的共同记忆。诸翟人的乡愁薪火相传,这是让闵行人、上海人共同分享的历史遗产。
正在推进的诸翟村“城中村”改造项目,让人们纷纷期待着结果。这个“千年古村落”的历史真容究竟如何?将如何蝶变为“时尚新地标”?它将会呈现怎样的独特风景线?它将为上海的文旅事业带来怎样的新气象?
未来正在走来,我们充满期待。
鹤龙桥今貌
作者:张乃清
编辑:黄圣源(实习)
初审:汤婧娴
复审:林心怡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诚信配资-诚信配资官网-最新股票配资平台-投资查询工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