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喊话,罕见表现出对乌克兰的“支持”,甚至暗示愿意放手让乌克兰将战火烧向俄罗斯本土。他直言:“不攻击侵略国就赢得战争,即使并非不可能,也非常困难。这就像一支只会防守却不被允许进攻的球队——根本没有获胜的希望!”
这番言论迅速引起国际舆论关注,因为就在几天前,特朗普在安克雷奇与普京的“特普会”上态度暧昧,被外界批评对普京过于迁就。而如今,他又突然摆出一副强硬姿态,看似要为乌克兰撑腰,实则是另一场政治表演。
“特普会”结束后,特朗普一度表现出对普京的友善态度,积极推动美俄乌三方峰会,甚至对外宣称从普京那里拿到了“安全保障”的承诺。然而,仅仅过去不到一周,他就改口重提对俄的“最后通牒”,态度急转,引人侧目。
特朗普还特意在社交媒体上贴出两张意味深长的照片:一张是他在安克雷奇会议上用手指着普京胸口,另一张则是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厨房辩论”中的经典动作。通过这种对比,他似乎在暗示自己与普京针锋相对,塑造“敢于硬碰硬”的形象。
接连“最后通牒”已失去威慑力
事实上,这已不是特朗普第一次给普京设定所谓的“最后期限”。
今年4月底,他宣称“几周后就能看清俄罗斯是否愿意结束战争”;
7月又放话,若50天内俄方不停止攻势,就要对俄商品征收高额关税,随后又缩短至10天;
结果等到“特普会”登场,这些威胁都不了了之。
如今他再次抛出“两周内见分晓”的说辞,但外界早已对这种反复无常的表态失去兴趣,舆论反应平淡。
特朗普在“特普会”后宣称普京同意为乌克兰设立类似“北约第五条”的安全机制,但仔细推敲,这并非俄罗斯的实际让步。
早在2022年3月的土耳其谈判中,俄乌就曾讨论过这一机制。当时俄方明确表示,若要设立安全保障,必须由俄罗斯也参与其中,而且触发机制必须所有保障国一致同意。换句话说,只要俄罗斯不同意,保障条款就等于形同虚设。
外长拉夫罗夫在会后也毫不掩饰地强调:“在没有俄罗斯参与的情况下讨论安全保障,是一条死路。”由此可见,所谓的“让步”更像是一张空头支票。
这场峰会中,普京不仅轻松化解了特朗普加征巨额关税的威胁,还成功让美方接受“边打边谈”的模式,打破了乌克兰和欧盟坚持的“先停火再谈”的立场。这无疑为俄军在前线赢得了时间。
相比之下,特朗普手里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成果。他既没有拿到新的协议,也没有推动战场局势出现转机,只能事后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展示强硬姿态,以掩盖自身在谈判桌上的被动。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虽然在言语上鼓励乌克兰“放手一搏”,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吝啬至极。连额外提供几套“爱国者”防空系统都迟迟不愿批准,更遑论允许乌克兰使用远程武器直接攻击俄罗斯本土。
这也暴露出特朗普言行之间的巨大落差:表面上塑造“强硬对俄”的形象,实则既不敢真正激怒莫斯科,也不愿承担战争升级带来的政治和战略风险。
特朗普对普京态度的反复,折射出他在俄乌问题上的两难境地:既要向国内和盟友展示强硬,掩盖此前在“特普会”上的软弱,又不敢在实际政策上真正触碰俄罗斯的底线。
这场“嘴上让乌克兰放手一搏”的表演,最终恐怕只会让外界更加确认:特朗普的所谓强硬,只停留在语言层面,而非真正的战略转变。
诚信配资-诚信配资官网-最新股票配资平台-投资查询工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